哈佛大學發現,這種食品會顯著增加早死風險超加工食品

#BMJ:哈佛大學發現,這種食品會顯著增加早死風險超加工食品(Ultra-processed food),是指在已經加工過的基礎上再加工的食品,#這類食品通常含有色素、乳化劑、香料等多種工業製劑,#並且是高糖、高脂、高鹽的食品,但維生素和纖維含量較低,長期食用可能會增加多種疾病風險。

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,超加工食品與更高的肥胖、心臟病、糖尿病和結直腸癌等疾病風險增加有關,但很少有長期研究調查超加工食品與全因和特定原因死亡(尤其是癌症導致的死亡)之間的關聯。

近日哈佛大學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宋明洋團隊在國際頂尖醫學期刊《#英國醫學雜誌》(BMJ)發表了題為:Association of ultra-processed food consumption with all cause and cause specific mortality: population based cohort study 的研究論文。

這項長達30年的研究發現,大多數超加工食品的高消費量與死亡風險增加有關,其中以即食肉類、家禽和海鮮製品、含糖飲料、乳製品甜點以及超加工早餐食品的關聯最為強烈。

研究團隊表示,這項研究並不是說所有的超加工食品都應該受到普遍限制,但從長期健康角度來看,應當限制某些類型的超加工食品消費。

在這項研究中,研究團隊在護士健康研究(Nurses' Health Study, 1984-2018)中追蹤了美國11個州的74563名女性註冊護士,在醫護人員隨訪研究(Health Professionals Follow-up Study, 1986-2018)中追蹤了美國全部50個州的39501名男性醫護人員,這些人在納入研究時無癌症、心血管疾病或糖尿病病史。參與者每兩年提供關於他們健康和生活習慣的資訊,每四年完成一份詳細的食物問卷,採用替代健康飲食指數-2010 (AHEI)評分評估總體飲食品質。

在平均34年的隨訪期間,研究團隊確定了48193例死亡,其中包括因癌症導致的13557例死亡,因心血管疾病導致的11416例死亡,因呼吸系統疾病導致的3926例死亡,以及因神經退行性疾病導致的6343例死亡。

研究團隊將參與者按超加工食品攝入量分為4組,與超加工食品攝入量最低組參與者(平均每天3份)相比,攝入最高組的參與者(平均每天7份)的總死亡風險高4%,其他死亡風險高9%,包括神經退行性疾病死亡的風險高8%,沒有發現與心血管疾病、癌症或呼吸系統疾病死亡的關聯。

在絕對數字上,在超加工食品攝入量最低組的參與者的全因死亡率為1472人/10萬人·年,而最高組參與者為1536人/10萬人·年。

攝入超加工食品與死亡之間的關聯因特定食物類別而異,其中,肉類、禽類和海鮮即食產品顯示出最強且最一致的關聯,其次是含糖和人工加糖飲料、乳製品甜點和超加工早餐製品。研究團隊指出,考慮到整體飲食品質後,這種關聯不太明顯,這表明飲食品質對長期健康的影響比超加工食品消費更大。

總的來說,這項研究表明,超加工食品攝入量較高與全因死亡風險率為升高有關,這一關聯主要由非癌症和非心血管疾病死亡所驅動。對於不同類型的高度加工食品,其關聯程度各不相同,以肉類/家禽/海鮮為基礎的即食產品與死亡風險增加的關聯尤為強烈。

這是一項觀察性研究,無法得出關於因果關係的確切結論,但大規模長期隨訪研究使用了詳細的、經過驗證的重複測量,並且進一步分析後的結果相似,因此對超加工食品增加過早死亡風險的結論有了更大的信心。

論文連結 歡迎轉發到朋友圈

如果您也認同我們的理念
歡迎加入我們!!